【 小評】中產階級的自虐

有時候開家裡的車會聽一下愛樂電台,才體認到中產階級真的是 M 到極點的一群人,M 到 middle class 都應該要改成 masochism class 了!

首先,愛樂電台總是用異常冷峻、高傲的聲調跟它的聽眾對話。即便是在介紹一個形容做「歐洲驚嘆號」的新興樂團,也不會有任何一點「驚嘆」的情緒。沒有情感,不興奮、不歡喜、不親切、不裝熟、不裝可愛、更不會嘻皮笑臉。就像是個只會發號施令的機器,找 Siri 來主持或廣告也不會有任何違合感。(而 Siri 的聲調的確是另一個 masochism class 的例子)

而愛樂電台的廣告真的就像在發號施令,運用大量的第二人稱,重複說「你」怎樣、「你」應怎樣。像是「你」聽過某某樂團嗎?或是有品味的「你」不能錯過 …。行銷近期兩廳院的節目也是,強調這可能是你不熟悉、但是在歐陸非常紅的樂團,而正因為此,你更應該要去熟悉它們,這樣你就會比其他人更有品味。愛樂電台的廣告刻意製造品味差異、階級差異,因為它知道它的聽眾會被這樣的話術刺激。

然後是它的 slogan:「沒有人百分之百完美,我們只有 99.7」,完全體現了中產階級的自我貶低、自我羞恥、罪惡、愧疚的受虐狀態。中產階級永遠覺得自己不完美、永遠向外尋求典範。

也因此,中產階級深陷在一種工作狂的狀態。只有工作是救贖:我不完美,所以我努力工作,工作讓我覺得至少我有在努力可以跟自己交待了、工作讓我獲得自我貶抑之後的昇華快感。而且,他們的工作樣貌不是只要讓自己知道,而是更要讓所有人知道、要讓大家知道他正在努力的工作。

重要的是,他們分享的並不是工作的「快樂」,而是工作的「辛勞」與「痛苦」、是他們的「犧牲」與「付出」。「快樂」離他們太遠;他們自我貶抑,認為自己並不配擁有這樣的狀態。只有犧牲才是我該做的。

也因此中產階級超~級~會「情感勒索」與「道德騷擾」。他們會說:你看我都已經這麼努力了,不然你還要我怎麼樣?我都犧牲、付出這麼多了,難道你不能體諒嗎?問題是「付出」跟「行為的後果」根本就是兩件事,但中產階級傾向忽略這個事實,正如同上面所分析的,這一群人就是用這樣的邏輯對待自己,他們太習慣這樣的系統了。

最最最恐怖的是,中產階級自我貶低也就算了,但是,因為「『沒有人』是百分百完美」,因此這個 mentality 也傾向貶低其他任何人。對中產階級而言,自己是不完美的,因此他們會有一個想像的典範,讓他們用盡一生去追求、去模仿。而這些典範的「存在」(雖然是想像的),便代表這個世界是不平等的。也就是說,對中產階級而言,這個世界是由「不完美的自己」跟「典範」共同組成的,也因此是根本上的不平等的。我們可能沒辦法直接斷言說中產階級習慣歧視其他人,但至少,在這個受虐意識形態中,他們潛在相信「人人不平等」的自然狀態(也就是這個世界是由不平等組成的)。

歧視當然是比較嚴重的狀況,輕微一點則是妒恨。由於自己無法享樂,因此中產階級忌妒其他享樂的成員。他們覺得自己正焦慮於辛勤的工作當中,你們這些人憑什麼享樂?他們自己延遲享樂(但更多的狀況是享樂如果陀般從未到來),對其他人當下的自在放鬆看不順眼,還編了一個蟋蟀跟螞蟻的故事,說服自己辛苦努力最終是能勝過蟋蟀,殊不知這兩個其實都是演化成功的物種;蟋蟀跟螞蟻都同樣地、實在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比誰高級,也沒有誰贏過誰。

談中產階級便令人聯想到民主、也讓人聯想到所謂的民主發源地。於是我好奇是不是古羅馬公民也有這樣的受虐心態。或許沒有;古羅馬人似乎比當代中產階級更能享樂。如果是的話,為什麼呢?有可能是因為古羅馬公民擁有奴隸,但當代中產階級沒有奴隸的原因嗎?談到奴隸,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從受虐心態來看,當代中產階級是個不僅自願為奴,也要求其他人一同為奴的特殊集體呢?

「忍耐」是中產階級另一個座右銘。人生便是工作、犧牲、付出,以及對這個命運的忍耐、對「不平等」的自然狀況的忍耐。而且不只是自己要忍耐,中產階級一併要求其他人一同忍耐。

這也不是純粹的經驗觀察,而是具有一定的理論應用基礎。事實上,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韋伯便提到資本主義發展底下的清教徒禁慾特質。是一本很經典的著作,大家可以去找來看看。

------
ps. 1. 當然,有的人會說我聽愛樂電台是因為我喜歡平靜、平穩的氣氛,或是我就是喜歡西方古典樂。沒錯,但我想說的重點並不只是聲調,第二人稱祈使句與建構品味差異等等,也都是分析的面向。另外,這些特色並不全然是西方類型音樂的特色,像是以英語及歐美流行音樂為主的 ICRT,就不會使用這樣的聲調及話術。

ps. 2. 也有人可能會說中產階級是個多元、異質的群體,因此無法被簡單定義。的確,早有學者指出中產階級不能只由所得、收入、資產定義,而必須進一步考慮文化及心理面向。這篇文章是傾向這樣的說法的。另外,從韋伯的分析到這許多的實證觀察,我相信多少還是有些理論相關性的。

ps. 3. 但我想我還是會繼續聽愛樂電台,畢竟我也是個 M。

------

(後記一下下)其實這篇文章的重點並不是愛樂電台的主持或文案風格;文章比較想促成的其實是我們對我們自身狀態與我們社會文化的反思:如果一直處在覺得自己不完美、必須不斷跟別人比較的「自我貶低」狀態下;如果認為這世界本來就不平等;如果覺得生活上或品味上有一個典範(一個人、一個偶像、一種品味、一種生活方式、一個主、一個神)必須去追求、去崇拜、去模仿,並以這樣的典範去瞧不起其他美學或其他生活模式;如果自己的確是以工作狂的模式來獲得自己或他人的慰藉,並以此對其他人的自在生活看不順眼;如果自己習慣「情緒勒索」或「道德騷擾」別人;如果自己習慣了忍耐 … 其實是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或是其他有這些狀況的人)背後的這一套邏輯與情感運作,然後,覺得有需要的話,可能稍微自己調整一下。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攻擊或嘲諷,而是把觀察跟感受到的那一套運作寫出來。重點永遠是「人」、是「自己」、是「社會」,而不是某個特定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