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評】《挪威的森林》

那天的晚上朋友也寫了一篇網誌,是關於死亡的,讓我有一些感觸。我不知道我想得對不對(但或許也沒什麼對不對),只是一點感覺而已。畢竟很多東西我還在學,很多想法都還在改變。

網誌寫到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它說,「死亡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延續」。朋友寫道:「並非時刻惦念,但某些時刻,已經停止生命的人將我們依然在繼續的、與不相關的生命相連,也使我們與自己相照;恍然發現原來走的這些路,都有跡可循。不知未來如何走勢,但至少會繼續走下去。」這美麗的文字。

我在想,如果死亡是一種延續,而生命與死亡其實指涉的是「同一件事」(只是我們沒有辦法真的「說」那一件事,因為「那一件事」在我們的基模裡已經被「生命」與「死亡」這樣的二元對立所指涉了),那麼,在這樣的觀點之下,生命其實也是一種延續。換句話說,將人們依然在繼續的、與不相關的生命相連,也使人們與自己相照的,並不是只有死亡,生命亦然。

於是,死亡再也不是一種延續了(它並不以延續為終點,也不以延續為目的),因為在生命當中、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都能做到這樣的延續。生命本身便以延續為終點、以延續為目的; 用自己的存在讓(自己)他人相照相連。

也就是這麼說的吧:怎麼看待死亡,就怎麼看待生命。而怎麼看待生命,就怎麼看待死亡。如果將死亡看做一種離別,那麼人生就是不斷地離別,然後心痛著彼此沒有好好道別的機會吧。但或許有另一種觀點?一種以相照、相連、延續為出發的觀點?


《挪威的森林》的主人公「渡邊徹」說,如果他是木月(他的高中好友,後來自殺死亡),他不會丟下直子(書中的女主角)。他其實根本一點都不了解木月,也不了解直子。在某個時刻他或許愛上了直子,但他事實上是 Zizek 分析裡的「倒錯主體」(perverse subject)-- 他自以為大對體(直子)要的是什麼,然後用他的方式對她好,但事實上他根本不了解直子真正想的是什麼。

對他來說,死亡是一種 denial(對自己的 denial),因此生命也是一種 denial(對自己的 denial)。這樣的否定太過於巨大、過於沉重,除了懦弱地逃跑之外他沒有其他的選擇。因此電影裡的最後一幕,當小林問他「你在哪?」時,渡邊回答不出來 -- 他不知道自己在哪,也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

村上春樹是個狡猾的人。如果披頭四的《挪威的森林》描述的是生命中那偶然的、單獨唯一的、美好快樂時刻,但他的主人公(渡邊)代表的卻是那樣的反面:他的際遇是偶然且單獨唯一的,但是他並不快樂。如果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描述的是「死亡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延續」,渡邊代表的一樣是這個命題的反面:對於他,不論是死亡還是生命,都不是一種延續,而是一種痛苦的停滯。村上春樹事實上是藉由這樣的角色,控訴並批評這樣一群偽善懦弱的世代。



(圖片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