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東西真的是「內爆」了。如果想要了解布希亞(Baudrillard)的內爆概念,這是最好的例子。
怎麼樣地爆法呢?統戰、國族情感、中國人與台灣人意義的轉變、經濟發展、階級、道德、政治、社會福利、文化差異、現代性等等,全都擠在這個事件當中,然後,就爆了。
對於媒體與社會事件的內爆,我個人是心存感謝的;內爆之於政治評論人與社會科學家,就好比鮪魚潮之於東港漁民般,都是老天賞飯吃的恩惠。有內爆,我們才有東西可以寫、可以研究。
陳光標高調捐款,本來就充滿了符號爭議。一來,他是大陸人;二來,他紅包上打印著「中華民族一家親」。就算他是多麼單純的一位大陸首善、對台灣就跟多數大陸善良老百姓一樣有著單純美好卻稍嫌一廂情願的民族情懷,這些符號與其之間相互加權作用,讓他的行善根本就不可能逃脫統戰論述。
我本來以為只有深綠陣營會(因為統戰論述)站出來批評,沒想到似乎藍營對他也頗有微詞。我並沒有追新聞,但看到一位網友的評論,說陳光標的捐款揭露出馬英九政府執政下台灣中下階層生活困頓的事實:「中國共產黨派人來救濟台灣人等於是打了馬政府一巴掌, 政府威信嚴重受損,難怪藍營會一反常態的砲聲四起」(hosen @ PTT),遂感了解藍營對於這件事的說法的必要。果然,在 2100 節目中李濤的臉真的有點賽味,多數來賓也不斷強調這件事應該要與「政治」分開(雖然陳揮文持不同看法)。也有人引用朱立倫的評論:「務實、尊嚴、低調」(這樣的修詞方式怎麼讓我聯想到「尊絕、不凡、抬蚵大」)。
然而,當初台灣菜販陳樹菊被《時代》雜誌選為全球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的慈善英雄,可沒有什麼「務實、尊嚴、低調」的道德建議,倒是隨行官員提醒阿嬤此行是代表馬總統、代表台東縣長、代表外交部部長,以及所有的外交長官。再者,試想,如果今天是比爾蓋茲因感念台灣對科技產業的付出而前來台灣發紅包,大家又會怎麼說呢?還會要求他低調嗎?
但是這一次,大家卻希望陳光標低調一點。為什麼?一來是如上所述陳光標身上負載的各種符號意義,二來,實在是因為他的行為背後,代表了大家都不想承認的真相。所以大家會希望他作是可以作,但是請小聲一點。
什麼樣的真相?對深綠陣營來說,是對中共經濟統戰台灣的恐懼,而那個不願面對真相便是,自己對中共經濟統戰的無能為力。對深藍陣營來說,我個人覺得,與其說是陳光標打了馬政府的臉,不如說是一種固有優越性的挫折。
這跟政府威信無關,而是一種文化與階級優越。這樣的文化與階級優越不僅是對立於台灣(類似「說台語比較粗俗」的偏見),亦對立於大陸,認為大陸人民比較窮、比較沒有水準。更確切地說,這個優越感的「本質」,並不是真的建立在文化想像上,而是建立在對「現代性」的追求上。換句話說,哪一個群體愈接近「現代」,其文化與階級位階便愈高。在台灣,那樣的位階順序似乎是:講北京話的台灣人>說台語的台灣人>大陸人。對傳統深藍的統治階層來說,這樣的文化與階級位階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基於這樣的位階,他們得以擁有統治台灣、帶領台灣的「想像的」正當性及合法性。不僅如此,循此邏輯,他們也可能自然而然(自我感覺良好)地覺得(想像),未來統一之後,他們亦有領導整個大中華的合法性。再說,他們多少需要這樣的論述與想像,來說服民眾、讓民眾們比較容易接受兩岸當前的政策與未來的方向。而如今,陳光標的高調行善,提醒了中國大陸經濟掘起的事實;他的行為不僅嚴重地挑戰了上述的階層文化觀,也揭露了深藍陣營對此文化與社經位階反轉的恐懼,更揭露了他們對未來統一願景的一廂情願的、不切現際的想像。因為他們知道,這樣的優越感、這樣的文化位階,其實是建立在以物質經濟(長久以來信賴的自由主義)為基礎的「現代性」之上。
這和陸客來台是完全不一樣的邏輯。觀光消費比較是平行、對等的商業或經濟交換活動,可是「捐款」不同,隱含著上對下的位階關係。
前面說了,這樣的位階順序不僅涵蓋了使用不同語言的台灣人,也涵蓋了大陸人,因此,不論是藍營綠營,都無法真正地有效逃脫這樣的論述。此論述的普遍性,正好讓藍營得以打蛇隨棍上。於是,說陳光標「羞辱台灣」,其實是認為他羞辱了自己。說「下跪是亂象,大家都不好受」,其實難受的是自己。批評陳光標「活菩薩、大善人」是不當的神化,也是以「現代性」的標準,批評貧窮百姓的宗教式崇拜。強調台灣也有善人、慈善企業家(卻很難真正舉出令人信服的例子),則是一種對自身國族的再肯定與再確定。用「為善不欲人知」的傳統道德觀批評陳光標高調、認為他的手段應該更加「友善」,其實也是一種掩飾,掩飾陳光標事件裡的國族情感與文化優越位階議題。
「內爆」比較大的問題是,事件太過於複雜、動輒得咎,讓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選擇一個適當的(道德)立場,不知如何措其手足。對於陳光標高調行善,我們到底應該贊揚,還是譴責呢?這件事已經內爆了,而且程度大到不論是個人如何表明立場,都無可避免地會被捲入內爆的旋渦當中、無可避免地會被檯面上的各種論述霸權貼上標籤。當然,我的評論很可能也是一種貼標籤。但是,我也只能說,我的評論只是我小小的觀察、感覺與理解,當然可能很主觀、也可能偏頗,也不排除在接收更多訊息後改變說法的可能。但現在的我會覺得,按照符號意義來看,綠營的立場會比較容易、直觀地解釋;藍營的就比較困難,因為,真的,目前看到的藍營論述,都在打高空、都沒辦法提供一個內部邏輯完整一致的說法。批評陳光標高調、手段不高明/不友善、批評民眾下跪的亂象,但是,我真的不確定這些藍營評論者在平時真會有那麼高的道德標準,總讓人感覺,如果今天不是陳光標、不是一位大陸人,這些批評不一定會存在。我會覺得,這些批評背後,或許有更深的情感困窘或是恐懼。
不過,如果要我選擇一個道德立場的話,以上述的分析作為基礙,我還是會認為,陳光標的方法是有問題的、並不是那樣地細緻。但是,不同的是,我並不認為那是他太高調而不符合傳統「為善不欲人知」的道德觀念。陳光標的問題在於,他並沒有真正地了解台灣社會文化脈絡。如果他能考量到其與台灣社會的文化差異性,不僅自己能獲得更多的肯定,對台灣社會的衝擊也不會那樣地大(雖說衝擊也不一定是壞事啦)。用商業術語來說,就是公關行銷沒有作得很好,企業形象與社會觀感提升有限。
最後,其實我一直對於前面所述的文化位階(優越感)論述非常反感。對我來說,那多少是我不是很願意面對的....真相?我比較擔心的是,這樣的說法會對兩造進一步的本質化(essentialize),也就是刻板印象化,或是,更激烈地,造成社會衝突。因為事實上,並不是所有善於使用國語/北京話的人,都會以那樣的文化位階論述來看待說台語/閩南話的台灣人。但是目前的田野資料(大多數是使用台語的台灣人自身的文化上相對剝奪感),實在是讓我不得不去面對這種潛在的社會氛圍,並以此作為分析工具。我想,這樣的研究上的道德衝突性,應該會充斥在我未來的論文當中吧。唉唉。
再補充一下,依這樣的文化位階(優越感)論述,我們或許就能比較理解媒體一些特定的、再現陳光標與接受捐贈民眾的方式。例如:
。陳光標擤鼻涕 不用衛生紙
。陳光標發紅包 領到笑 領嘸哭
關於《2100》的說法與論述,參考的是 1/27 的節目:
。20110127 2100掏新聞 首善撒錢 羞辱?統戰?小看台灣? Pt.1/2
。20110127 2100全民開講 首善撒錢 羞辱?統戰?小看台灣? Pt.2/2
圖片來源:龙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