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丁酉年末湄洲島媽祖祖廟紀行

由於出發前看了許多提及媽祖信仰如何被包裝成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及認同的文獻,去湄洲島媽祖祖廟前總還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心情面對衪 -- 先不說別的,至少台灣民間民眾的媽祖參拜與信仰似是比較少提升到國族的層次;大家求的不外乎還是事業、學業、姻緣、健康及財富等個人層次的願望。這其實有點像是我那次參加教會禮拜時意識到的那一剎那的強烈不自在感:即便在聖歌唱誦時我能充分感受到耶穌基督對我的大愛,但隨後在牧師講道同志議題時,我卻感到我的上帝好像不是周遭其他人的上帝。只是在這次的案例裡,媽祖代了上帝。




後來是參考了日本神道教裡「鏡」的意象,才找到一個比較寬心的解決方式。日本神社裡沒有神像,放置的是「御神體」,而大部分的御神體是一面鏡子(八咫鏡)。鏡的意象的解釋方式可以很多,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將神明的本質視為一面鏡子,每一個人參拜、祈求神明,其實都是自身的「反映」,反映自己當前的各種樣貌、三世( 過去、當下、祈求的未來)裡的種種困頓、不足、欲求、祈望等。如果用這樣的角度來看,媽祖或許也可以是一面鏡子;不同的人參拜,反映的是不同的人的狀態與願望。這樣的解釋說服我許多,讓我更願意且更誠心地前往湄洲、參拜湄洲媽。「我們」的宗教行為及實踐,甚至是實踐的對象,或許是一樣,但這些行為與實踐所反映出來的,並不是同一個真實或價值。

但事情總是有轉折。即便預見了某種程度的價值衝突,但實際的衝擊狀況仍然大出我的意料。主要的衝突點,其實還是我這篇〈談美學(上)〉當中所提到的「現代」與「後現代」的美學價值衝突。在台灣民間信仰實踐當中,一般來說,愈古老、愈具歷史性的物件,愈「美」(愈有價值),甚至愈有靈力,但在湄州島上卻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廟是一定被翻新的(因為在文革時被破壞了),但是大殿一直蓋、一直蓋;除了舊殿區,又蓋了超級大、超級廣闊、超級雄偉的新殿區(而且多是台灣媽祖廟奉獻資建的)。媽祖像也是愈做愈大、愈做愈豪華(有紅木媽祖、翡翠媽祖、黃金媽祖等等);開基媽或許在文革時期或更早時佚失,但似乎沒有人會想「覆刻」一尊小小的、更親人的媽祖像供當地人膜拜。神像是愈大愈好。

而在意識到這件事之前,我其實已經因巡迴參拜園區裡各個大大小小的神殿及當中的媽祖像而疲憊不堪。我先是以為「太子殿」(正殿)裡的媽祖像是最 authentic,在極其虔誠地拜完之後,才知道當地人更誠心在拜的是後面一棟「寢殿」(天后殿)裡的媽祖。而在極其誠心地拜完之後,才又被告知去年我在台灣見到的湄洲媽,是供奉於更後面新殿裡的那一尊。在這些不熟悉、不知情的狀況下一次又一次的敬拜,虔誠的心情自然地被逐漸消磨。就像是一天當中「連續」做了三次以上的心理治療,而這三次你都盡可能地掏心掏肺將自己的狀況赤裸裸地跟三位不同的心理師告白,換來的是情緒上及情感上的各種掏空。

當地人呢?有的當地人當然是只要有像就拜。但多數的當地人只拜舊殿區的媽祖;新殿區那些華麗、由台灣廟方們出資而造價不斐的神像們,反倒比較像是為了文化觀光而存在了。而即便是有像就拜,信眾們其實自己心裡也會有個靈力位階:最高的是歷史最悠久的寢殿媽祖,再來才是太子殿的官方媽祖,而太子殿的神像也是當地出巡專用的媽祖。

但事情總是有轉折。正當我在寢殿後方稍作休息並整理這些觀察時,卻發現寢殿正後方的大石(即「升天石」,傳說為媽祖升天之地)隙間有一堵小石牆,不時有人拿著香走進去,進去後似是雙膝著地,故而在石牆下邊水平地露出腳後端。我向一位民眾打聽,那位大姊興高采烈地跟我說石牆後面其實是一個只能容身一人的小石室,裡面供奉的,正是文革前那一尊小型媽祖。這尊媽祖比寢殿媽祖更久遠,在文革時被藏在民家沒有被搜出來,島民們便在升天石旁搭了間小房供奉這尊媽祖。這尊媽祖陪伴島民渡過那一段最壓抑的時期,也因此民眾們對衪特別有感情、特別親,心事都會向衪傾吐。

當下我直覺得幸運,原來還是有一尊更具歷史與文化脈絡的媽祖像,便拿香進去虔誠地敬拜。石室裡的確甚為狹窄,僅能容身一人。內有一石臺,前為一石製香爐,石臺正中央即為該尊媽祖,為一成人可抱於胸前之大小,觸手可及。兩旁為鮮花,臺前有一對小小的筊杯。這樣與信眾如此近距離的擺置,在台灣大概是不可能出現的(一定會被偷走或掉包的吧!)。另一個可能性便是這尊媽祖其實不是真身,而衪面部的漆似乎也頗新,不那麼像是五十年前製作的工藝品,但這也僅是我一閃而逝的念頭。無論如何,我問了幾位當地民眾,他們是真的非常、非常虔誠地膜拜衪。對他們來說,把媽祖偷走或掉包這事,是不可想的,甚至是會遭極惡的天譴的吧。

但事情總是有轉折。正當我在石牆內側祈求媽祖保佑我田野順利時,石牆外傳來一群觀光客的吵鬧聲。一位當地嚮導正在跟他們介紹這尊石室裡「真正的」媽祖,並在我出石室後,讓這群觀光客們排隊輪流進去參拜。不諱言,我當時還真是傻了眼。最終這一切還是脫離不了觀光邏輯嗎?再怎麼虔誠、再怎麼親、再怎麼真,祖廟裡的媽祖們終究還是一個個的景點。這跟島上各村的媽祖公廟裡的媽祖待遇完全不一樣;村裡的媽祖甚至用幃簾遮住,除非繞過供桌走進裡面,信眾在參拜時根本看不到媽祖像,更遑論觀光客們。我想,做為文化觀光景點,大概是身為全世界媽祖信仰源頭的祖廟,不得不承擔的文化傳播責任吧?(靈力愈大,責任也就愈大?)

這些轉折與衝擊在某種程度上已讓我身心俱疲(早上也一直還沒吃東西),而這還只是舊殿區而已,更大的新殿區我還沒進去參拜。我頓時感到一點無助,但還是深吸了一口氣,打起精神,隨著指示牌往下一個景點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