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舞蹈外行者來說,Bill T. Jones 的《盲目約會》已經是我心目中的大師級經典,不論是編舞、舞台設計、音樂設計、燈光與多媒體的應用,都是一等一的水準。如果將這部作品當中連續的空間舞蹈呈現切割成一個個單獨獨立的畫面 frame,每一張都會是直接衝擊視覺感官的精緻作品;而即使將背景音樂單獨擷選出來聆聽,每一次都會是動人的聽覺享受。Bill T. Jones 所呈現的早已不是純然的肢體美學,而是名副其實橫跨劇場、音樂、多媒體、文學、哲學等各種領域範疇的藝術作品。
不過很可惜的因為一些原因,沒來得及看到一開場三十分鐘的舞蹈,但是 Jones 的作品概念已經透過場外電視螢幕的轉播,清楚呈現出來:舞台/背景簡單的各種大小方格線條,代表的或許不僅是規則結構,更是死亡(墓地)的隱喻(舞者們不只一次僵直地平趟在一人大小的方格裡,甚至激烈地掙扎)。而巴哈式的小提琴旋律更主題式地訂定了整齣舞的調性:對愛國主義的反省。「如果我們這群人不起身對抗已變質的愛國主義,我們就必須自問:對任何事物極度的信念、熱情與承諾,而導致不該有的犧牲,這值得嗎?」我並不是很願意承認 Jones 回答了這個問題;因為我寧願他只是單純地提出這樣的問題,而不是企圖回答它。然而「盲目約會」作為表演名稱,其實就已經相當明顯了:對 Jones 而言,愛國主義便是與國家政府的「盲目約會」(註)。
換句話說,Jones 其實是提出的是一個用問句型式包裝好的陳述;他以一種個人主義(或是自由主義)的觀點(例如,在戰場上失去兩條腿的 Ted、為了制服〔身份認同〕而服役的 Charlie,以及土耳其舞者與台灣舞者的自我陳述與個人故事等),挖出了一條得以與集體主義(愛國主義)進行長期對抗的戰壕,抨擊這些人與社會集體的盲目約會。這也是大多數反愛國主義(或國族主義)者所採用的論述方式,然而,我想指出的是,這樣的策略,究其根本,其實是相當反個人主義(反自由主義)的:如果個人/自由主義強調的是個人主體性的自由選擇,那麼,個人選擇為某種信仰或對象犧牲,又有什麼不值得/不可以呢?用強調個體性的價值體系來質疑(甚至是批評)其他個體的價值體系,不是很詭譎的一件事嗎?
同樣地,Jones 在其作品中亦批評了愛國主義的現代性與前現代性,(例如,扮演愛國主義者們用權威式的口吻批評宗教與自然,然後在「同樣的故事」這個段落暗示愛國主義本質上的宗教性,舞蹈裡不僅呈現出祭祀時的莊嚴,也呈現嘉年華式的狂喜);問題是,反愛國主義者的個人/自由主義論述本身就是一種現代性的表現,而訴諸於對年輕人犧牲生命(或兩條腿)的同情,也是一種反理性主義的情感訴求,也因此是前現代性的。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可以意識這樣的壕溝戰將會是多麼地令人氣餒與徒勞。
好在「作者已死」,羅蘭巴特的論點讓我得以恣意地在《盲目約會》尋找自己的解讀與感動。「這值得嗎?」這當然值得!除了上述一些舞蹈語言所表達出來的對愛國主義的質疑(與其延伸出來的反思),我認為,《盲目約會》其實更精準且精彩地表現出愛國主義的真正慾望本質:當在舞台上隨意行走的舞者鏗鏘有力地大喊「Me!」之後,他放心地倒下(死亡),因為他知道不論何時、何地,只要他倒下,其他的人(舞者)一定會來扶持他,將他安全地平放在地板上。這樣的設計完美地呈現出愛國主義當中那種最深刻、最核心的驅力,一種全然地安全、一種個體與群體全然的結合、一種Eros。舞者們繼續在舞台上恣意走動,愈來愈多的人、愈來愈頻繁地大喊「Me!」、倒下。每一次的倒下,所有的舞者都會迅速地集結起來、接住倒下來的人。節奏愈來愈快,最後大家竟唱起美國國歌!是的,一切都是那麼荒謬、那麼諷刺、那麼令人疲憊、卻又是那麼令人感到安穩適足;我差一點哭了出來。對這些人而言,盲目約會值得嗎?當然值得!倒下,便是為了證明有那麼樣的一個群體、那麼樣的一個人,將永遠在那裡,接住自己。這是最強大的驅力、最核心的慾望本質、是 Eros,其他的宗教性、現代性,或是國家機器與資本主義建構出來的認同與愉悅,無不都以此為最根本之基礎。
僅僅用簡單的舞蹈肢體,便將愛國主義本質如此精練、完美地表現出來,Bill T. Jones 不愧是現代舞之父。我可以再舉出更多令人驚喜的設計:移動式的螢幕大大拓展舞台空間表現的可能性、多媒體的影片與動畫設計營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各種氛圍;內容更涵蓋土耳其新月傳說、岳飛滿江紅、到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與霸權的控訴。這真的是一場形式與內容均擁有高水準表現的一部作品,五分滿分我給四點九。
註:這樣的解釋不同於節目單上的介紹;節目單下了一個十分激勵的標題「來一場『盲目約會』 !」,強調十一位舞者不同文化與個人經歷在舞台上碰撞出來的火花。我個人是覺得「盲目約會」略帶負面性,因此才作上述「與國家盲目約會」的不同解釋 Or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