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與令人討厭的精神分析

我真的覺得很好看,非常好看!真的,我看了都哭了!給分的話我會給九分的高分!

然後我還是要說:這部片子真的很精神分析,我們可以從以下兩者觀察到:第一,它完美地展示出一名女孩對父親強烈的認同慾望(雖然它並沒有解釋這樣的慾望何來,而傳統佛洛伊德的陽具欽羡理論卻又粗糙地緊),對其日後生活、感情價值觀與人際關係的巨大影響。簡單地說,她或許並不是真心地愛著每一個在她生命中出現的男人,而是倦戀著這些男人(作為父親的替代之物)所給予她的陪伴;換句話說,不論是跟誰在一起,或是不願意放棄在一起的有如地獄般的生活,都是因為「這樣至少比一個人孤單要來得好」。

這樣的觀點也可以解釋松子在監獄(甚至是擔任浴女)時的愉悅:監獄的規訓作為一種社會的、符號的律法,按照 Lacan 的說法,事實上就是父的律法、是大對體的社會性體現。對規訓的認同,就是對父親的認同,而這就解釋了松子對於服刑時的規律生活(或是擔任浴女時所接受的職務式規訓〔制式的身體勞動〕)並未感到任何的不適,反而相當自在地融入這些規律的生活的原因。總而言之,對松子而言,她的夢想就只是好好地服從大對體,平平安安簡簡單單地好好過一生(這或許也是她一開始選擇擔任教職的原因),卻沒想到這樣簡單地要求,老天爺(就當它是命運吧,一個最終極的大對體?)都不願意成全她。

第二個層面在松子死亡之後導演的各種安排:當松子的靈魂(要說最後的意識也好)所飛過生命之河的途中,她生命的片段一一重現,最後回到家,步上樓梯。樓梯是靈魂升天的隱喻,也是分裂的自我重新和解、合而為一的隱喻。就像是之前所說的,松子終其一生渴望父親(大對體)的認同(慾望),但是父親的認同(慾望)卻是在另一位女性身上;只是那位女性並不是傳統精神分析理論中的母親,而是松子的妹妹,也就是最原初的慾望:小對體,這個松子的主體性確立時所被分割出去的缺乏(lack)。



這樣的安排完全符合傳統精神分析論述:一邊是希望被大對體認同、被慾望的主體,另一邊是被大對體真正認同、慾望的小對體;然後這個小對體與個體本來是同一個物,只是在主體形成機制下被閹割、被分開。而松子死亡之後的靈魂旅程目的,就是要讓被閹割的主體(松子)與其逝去的小對體(妹妹),重新結合在一起。

另外,在松子的靈魂一步一步邁向樓上妹妹的房間時,其中有一幕是爸爸坐在觀眾席當中觀看這一切:父親高興地看著,他難得地笑了,他(大對體)終於認同了這個主體(松子),因為這個主體是完滿的,和小對體(妹妹)是同一物。只是,這一切,都是在主體死亡之後才能實現的。

因此,導演對於松子(主體)死亡原因的設計,是相當厲害的,我甚至懷疑他相當熟稔精神分析理論。松子的死亡,是因為她決定要採取行動:她要出門去尋找被她丟棄的友人名片。而她之所以要去找那張名片,正是因為在精神分裂的假想當中,與妹妹(小對體)達成和解:松子見到妹妹,在盡釋前嫌後,松子幫她理髮,而那個髮型,正是松子小時候自己的髮型!這很顯然地是主體其實就是小對體的暗示,而當主體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死亡驅力便開始作用,促使主體採取改變現狀的行動。

總之這真的是很好看的一部片,也是非常適合作為精神分析理論的經典。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部片真的讓我非常非常地感動,它十分貼切地描寫一個像你我一樣的平凡人,因為她對大對體(這個大對體可以是父親、母親、情人、朋友,或任何一個社群)的強烈認同慾望與情感,讓她過度地犧牲自己以取悅大對體。這樣的行為卻不斷地讓自己遭受到傷害,即使,她的所有的行動都是出於深層的焦慮與善意。簡單地說,她對他人付出像神一般的大愛,卻因此而被他人討厭。這真的讓我很傷心。